“新形势下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挑战和机遇”专家圆桌讨论会顺利举行
10月18日,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召开了“新形势下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挑战和机遇”专家圆桌讨论会。美国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Nate Hultman教授的研究团队与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刘燕华,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贾庆国,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黄晶等十余位国内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就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相关问题展开对话。讨论会由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海滨主持。
会议现场
张海滨教授首先对马里兰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代表团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参会嘉宾进行介绍。接着,张海滨教授邀请贾庆国教授、刘燕华主任和Nate Hultman教授先后做引导性发言。
张海滨教授主持会议
贾庆国教授表示,针对全球气候问题的紧迫性,我们应停止争论,尽最大努力应对最坏的结果。中国政府已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实现这些目标,中国付出了巨大努力。同时他也指出,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任务,涉及政治、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个领域,不仅仅限于国内,还包括国际层面。因此,中国需要根据自身国情逐步实现这些目标。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探讨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努力达成国内和国际共识。他特别强调,政府应尽力帮助企业解决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建议中美科学家之间、中美企业之间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合作。
贾庆国教授发言
刘燕华主任首先比较了中美之间的不同点与共同点,指出中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也有共同点,包括中美高层领导人都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双方有合作基础,都有能源转型的需求等。他重点介绍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两个原则:先立后破,统筹协调。关于中美如何开展气候合作,他强调,两国已达成合作共识并成立了工作组,从能源转型、循环经济、甲烷减排到低碳城市与省州合作四个方面共同采取行动。中美在技术合作方面可以探讨低密度能源、高密度能源和二氧化碳减排等方面的合作。即将召开的COP28会议将重点关注全球盘点和关键技术问题,期待中美两国政府将在本次会议上发挥重要作用。
刘燕华主任发表演讲
Nate Hultman教授首先对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的邀请表示感谢,随后他简单介绍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情况。接着,他详细阐述了美国目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和政策调整,强调“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自下而上”应对气候变化是美国气候政策的两大特点。美国低碳转型“自下而上”模式是指先在城市和州的层面开展创新,以支持国家层面的决策,并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关于如何推进中美气候合作,他强调,中美气候合作对两国和世界都有重要意义。中美两国可以共同发挥领导作用,不仅向世界展示两国对内所做的工作,还应帮助指导和激励世界其他国家对全球气候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作出应对。他还提出两国未来可以增进绿色低碳技术和基础科学领域的合作研究。实际上这方面的合作研究目前正在中美两国学者之间发生和发展,需要继续深化。
Nate Hultman发表演讲
会议进入圆桌讨论环节后,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北京大学跨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于宏源,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赵行姝,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刘刚,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偶阳,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全球气候治理研究主任、副研究员胡彬,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徐沁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晓径,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主管、副研究教授崔宜筠,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助理教授楼洁红、朱梦曳等专家学者围绕能源转型技术合作、共同搭建学术平台等相关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探讨了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挑战以及未来合作的机遇,现场气氛自由而热烈。
最后,张海滨教授对本次讨论会进行了总结,并对与会专家的积极参与和精彩发言表示衷心感谢。他强调,当前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正在发展新变化,观察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应关注四大问题:一、如何评价当前的中美气候合作?中美气候合作与特朗普政府时期相比有所进展,但远不如奥巴马时期。二、中美气候合作状况何以至此?中美关系的变化是关键因素,对中美气候合作而言,最大的变化是美国将中国视为对美国最大的安全威胁和战略对手,双方的互信严重缺失。三、中美气候合作应向何处去?从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和全球的重大利益出发,中美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全球生态安全负有特殊责任,有一千个理由推进中美气候合作,没有一个理由破坏中美气候合作。四、如何推进中美气候合作?首先,应摒弃无底线竞争的思维。当下中美的竞争是难以避免的,但中美双方应为竞争设置边界,即在竞争的同时应关注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福祉,确保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不崩溃。其次,应秉持先易后难的原则,从中美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及民间团体的合作开始,逐步扩展,逐步深化,累积互信,为中美关系的危机管控和健康发展和注入新动能。
研讨会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参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