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唐遥 | 极端天气的经济影响不容忽视

我国近年遭遇了多次极端天气,如2021年河南等地的严重水灾、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高温和旱灾、2023年海河流域的流域性特大洪水,这些灾害不仅给当地的经济和民生造成了很大困难,甚至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基于此背景,笔者构建了衡量极端天气风险的指数,并对其经济影响进行了量化研究,发现极端天气在宏观层面对GDP、物价、信贷规模等变量有显著的不利影响,GDP的波动有近七分之一来自极端天气冲击。

一、极端天气风险在2015年后显著上升

笔者的团队参照美国精算师学会和加拿大精算学会在2020年提出的精算气候指数的方法构造了1990到2020年间的衡量中国极端天气风险的中国EWI指数。基于全国 840个气象站的日度气象数据,我们构造的EWI指数包括了极端高温、极端低温、连续降雨、干旱和强风这五个方面的信息。从五年的移动平均数据反映的长期趋势来看(见附图 1),中国的极端天气风险在1995年到2015年期间下降,但在2015年后快速上升。同时,极端天气风险呈现明显的短期波动性(见附图2)。

二、极端天气对宏观经济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基于对时间序列的计量经济分析,我们发现在一次较大的极端天气冲击(定义为1个标准差单位的极端天气指数波动,约等于2019 年一季度的异常低温和降水偏多带来的冲击)之后,GDP在当季下降0.2%,在第三个季度下降幅度最大、达到-0.5%,此后产出缺口缓慢减小但在两年内仍然显著为负;CPI在当季没有变化但在第三个季度上升0.1%,其波动在第六个季度消失;非金融企业获得的贷款总量在冲击当季下降0.1%,最大降幅(-0.2%)出现在第二个季度,此后逐步恢复。在对GDP 的波动进行分解后,我们发现近七分之一(14.2%)的波动来自于极端天气冲击。

三、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可缓解极端天气冲击的负面影响

在实际数据中货币政策对冲击作出反应,货币市场利率(以R007利率衡量)在第三季度下降0.1%,此后利率逐步回归原值。货币政策对冲击造成的负面经济影响具有一定的缓和效果——在模拟分析中,我们发现如果利率在极端天气冲击后保持不变,则GDP在长期中会额外下降0.1%。但是,我们同时发现利率下降主要是发生在冲击发生后的第三、四、五季度,信贷也仅在这个阶段出现明显改善,因此货币政策的运用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四、极端天气冲击影响微观企业的贷款和产出

我们分析了4000余家A股上市的非金融企业的数据,在遭遇一次较大的极端天气冲击后,一个季度后企业获得的贷款平均下降0.2%,两个季度后产出的增加值下降0.8%。在数据中贷款先于产出下降,说明信贷是天气这一短期冲击的影响长期化的重要渠道。我们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信用风险和市场信心是影响信贷反应的显著因素。首先,在信用风险方面,天气冲击导致企业的违约风险上升,且在企业本身的信用风险或者宏观信用风险高(如货币政策紧缩)的阶段,极端天 气冲击对信贷的影响更大。其次,在市场信心方面,在气候冲击发生后,股票市场分析师对企业的信用评级以及预期利润均趋向下降,而在市 场主体缺乏信心的时期(如企业家信心指数和PMI 指数偏低的阶段),极端天气冲击对企业信贷的影响更大。

相关英文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726812400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