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我国乳业首个低碳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发布

导读:乳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头行业之一,如何实现低碳转型是所有农食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然而,在评价不同乳制品企业的低碳发展时,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日前,由我院双聘教师徐沁仪研究员和解伟研究员领衔、我院副院长张海滨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研中心、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蒙牛乳业、飞鹤乳业等九家单位的专家共同编制的乳制品行业首个低碳评价技术规范《乳制品企业低碳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规定了乳制品企业低碳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原则、评价程序、评价方法和评价报告,筛选了管理体系、绿色能源、低碳产业链以及减排绩效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该技术规范可为我国乳制品企业的提供科学规范的低碳评价体系,推动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一.初论证:全球农食系统转型加速,降碳需求蓄势待发

2024年,全球平均温升首次超过工业化前水平1.5摄氏度。农食系统约占全球排放的三分之一,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数据,畜牧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5%,其中乳制品行业贡献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显着。研究乳制品企业低碳评价技术规范有助于应对紧迫的气温升高问题。

在此背景下,2024年8月,编制组在乳制品企业低碳行动专题调研中,对包括蒙牛、飞鹤、君乐宝、贝因美等多家企业进行了实地交流考察。期间,编制组在北京大学组织多次专题交流会议,邀请来自农食行业、气候变化、经济管理等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事业单位有关部门负责人闭门研讨,探究农食行业气候变化影响与企业低碳行动体系构建。

图1:2024年8月30日举行的农业食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研讨会

在中国,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近年来,中国奶业生产水平明显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产量3055万吨,主营业务销售总额4621亿元,在食品制造业7大行业中处于第2位。

虽然我国近年来陆续发布针对环境管理、产品碳足迹、温室气体排放、零碳工厂评价规范等方面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及地方标准,但乳制品行业尚缺乏统一的低碳评价技术规范。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牵头制定的团体标准,旨在为乳企提供科学规范的低碳评价体系,引导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能效、减少碳排放,推动行业绿色转型。这既是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科研机构服务社会的责任所在。标准化是行业减排的基础,通过科学规范明确减排目标,评估效果,促进公平竞争,推动健康发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张海滨强调,“需要对乳业低碳发展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碳中和研究院双聘教师、标准第一起草人徐沁仪表示:“通过前期的行业调研,我们发现乳制品行业企业已经做了大量的降碳增效的措施。但是,企业探索出来的减碳措施和方式集中在生产层面,缺少一个综合量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将片段式、分散式的工作系统性的呈现出来。”

通过分析乳制品企业的碳排放特点,编制组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科学研究实践经验和规范标准,建立了符合我国乳制品企业的低碳评价体系,为推动乳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二.WAFI 边会:聚焦乳业企业,提出可操作、可落地的标准规范

本次标准生成的过程历经多次由学界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的会议论证。例如,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期间,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绿色金融60人论坛联合主办了乳业供应链绿色转型与低碳管理边会。边会以“碳足迹标准与评价体系的实践和创新”为主题,聚焦乳业供应链管理的先进实践,探讨涉碳标准与评价体系如何赋能企业识别低碳管理薄弱环节,推动产业链有的放矢开展应对行动,构建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格局。会议为标准的制定和发展明确了以下方向:

从体系上来看,乳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将整个产业链视为统一整体进行综合管理,养殖环节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下游的运输、包装和品牌建设等环节同样重要。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饲草资源和牲畜养殖模式差异较大,开展我国生产特征条件下畜牧养殖业和乳品加工业碳足迹的核算与评估至关重要。所以建议在企业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团体标准,然后逐步推广试点,未来可升级为地方标准或国家标准。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看,目前,乳业低碳实践的挑战主要在于:技术成熟度不足,减排与增效协同效应不突出;粪便处理、沼气回收等技术存在门槛;科研成果与生产目标协调不足,研究思路需拓宽以解决实际问题。

图2:2024年10月12日举行的WAFI乳业供应链绿色转型与低碳管理边会

三.征求意见、标准发布与实施

编制组经过深入走访考察、科学论证和仔细评估,形成对标国际趋势并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乳制品企业低碳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确定了管理体系、绿色能源、低碳产业链以及减排绩效四个主要指标。乳制品企业在积极推动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头部乳企来说,在实现“双碳”承诺,低碳发展方面是走在前列。与此同时,随着行业发展趋势和政策要求,中小企业也逐渐重视低碳发展,但目前主要集中在基础的节能减排措施上,如设备更新、能源管理等,整体低碳发展相对滞后。标准编制组成员、飞鹤乳业EHS高级经理祖秀秀表示,低碳转型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短期内“标准参与的差异”可能会带来竞争压力,但长期来看,绿色竞争力将成为行业分水岭。为提升乳业竞争力,可实施分级团体标准,降低中小企业参与难度,并创建“标准+认证+市场”闭环,通过第三方认证和市场激励促进标准实施。同时,可推动中国乳业标准与国际体系,如欧盟CBAM和新加坡碳标签的互认,以减少出口碳成本,增强全球市场竞争力。此外,本标准评价表格外关注了可持续包装。“采用不低于5%的可降解或不低于40%的可回收的包装材料”成为《乳制品企业低碳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指标。标准编制组成员、蒙牛安环可持续发展总经理高安平表示,“在包装方面,未来有许多调整的空间。”

2025年初,《乳制品企业低碳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关于术语定义、评价流程、权重分配及分级评价方法等方面顺利通过技术审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碳中和研究院双聘教师刘刚强调,标准充分考虑企业实际操作需求,尽量平行设计,避免企业在不同标准之间重复工作,例如ESG评价与低碳评价体系的指标相互兼容。

图3  2025年初举行的团体标准评审会

2025年4月,海南海口,第五届可持续消费主题活动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上成功举办。本届活动以“激发消费潜力 拥抱绿色生活”为主题,在成果发布环节,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双聘研究员徐沁仪代表研究团队正式发布《乳制品企业低碳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期冀以此助力企业评级,并有望升级为行业标准,为乳品行业低碳转型树立标杆,引领行业协同迈向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4  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发布该团体标准

下一步,团队将联动相关单位,切实推进该团标的应用落地。

四.跨学科、多类型的标准编制和论证团队

标准编制过程,汇集了13所高校和研究机构、9家乳业企业和农食企业、9家行业协会等近百名专家学者和一线从业者。

高校和研究机构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

韩国高丽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

北京市平谷区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

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企业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

君乐宝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贝因美股份有限公司食品研究院

永辉彩食鲜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和义兴酒业分公司

海南南国食品实业有限公司

行业协会和标准认证机构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中华环保联合会

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

北京交叉科学学会遥感交叉应用专业委员会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

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认证评价中心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五.未来展望:从乳业企业走向乳产品,从乳业扩展到酒业、饮料业等全行业

未来,从企业低碳评价到产品低碳评价的标准体系构建及落地应用有望引领绿色消费浪潮。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认监委发布了试行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的公告。企业可通过全链条减排、碳抵消认证及包装创新打造产品碳足迹标识,包括乳制品在内的食品制造业、酒和饮料制造业具备开展碳标识应用的产品场景和市场基础。值得关注的是,农食行业跨界协同潜力巨大。以乳业和酒业为例,白酒酿造产生的酒糟富含蛋白质,可作为奶牛饲料替代部分大豆原料,减少原料碳强度;乳业粪污发酵生成的沼气可为白酒企业提供清洁能源,形成低碳闭环。这种跨产业联动不仅拓展了减排路径,更可催生绿色经济新生态。

标准建设、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是行业低碳转型的三轮驱动。政府可通过税收减免、绿色信贷等工具激励低碳产品研发,例如对采用可降解包装的企业给予所得税优惠,或将产品碳标签纳入政府采购清单。以乳业为例,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奶业核心产区,可设立“乳制品企业低碳示范区”,整合可再生能源应用、粪污资源化、低碳饲料等技术,形成可复制的区域化解决方案。同时,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接轨至关重要。通过联合国气候大会等国际平台,中国可分享乳制品行业低碳评价技术规范及产业应用和转型经验,联合国内外利益相关方推动农食行业气候行动。此外,探索气候混合融资等绿色金融创新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链上企业低碳转型、包装材料研发等项目,加速技术商业化和规模化。农食行业的低碳实践不仅关乎产业竞争力,更将助力中国提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为《巴黎协定》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务实方案。

致谢:本工作得到双聘教师徐沁仪主持的北京大学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基金专项“东亚国家的绿色发展潜力分析:可持续农食系统与城市和近郊的农业转型”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气候同行者”项目的支持。

相关媒体报道:

中国环境报:https://res.cenews.com.cn/h5/news.html?id=1168717

中国环境报:https://res.cenews.com.cn/h5/news.html?id=1168731

21世纪经济报道-WAFI边会: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41024/herald/568739a35cdd25082419ca023c6ea3e6.html

21世纪经济报道-标准挂网发布: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50326/herald/759267c0dbb50a3fc9085c1ec5a5bccb.html

海南日报-2025消博会上标准发布:https://www.hainan.gov.cn/hainan/5309/202504/ab43feea8cd64266ba2ba6cd9bc37533.shtml

商务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标准发布与实施:http://sdg-china.net/NewsList/info_itemid_70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