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届碳中和综合评估模型研讨会圆满落幕
2023年8月11日,北京大学第一届碳中和综合评估模型研讨会圆满落幕。本次研讨会由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能源基金会等机构支持,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协办,来自3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近50位本硕博学生和青年学者来到燕园,进行为期5天的培训交流。研讨会旨在为学员提供一系列完整实用的能源-环境-经济领域综合评估模型的培训,鼓励不同学术背景的参与者开展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的双碳人才培养提供源头活水。
在燕园的5天学习生活中,学员们学习了前沿知识、理论基础、建模技术等内容,并基于北京大学自主开发的IMED线上综合评估模型,对重点行业和地区减污降碳的减排潜力、经济影响及协同效益等内容开展了分组合作研究,在8个小组精彩的结营展示报告之后,研讨会圆满落幕。
前沿讲座
第二天上午(8月8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李善同研究员为大家介绍了适用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DRCCGE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李老师介绍了DRCCGE模型的开发历程和基本框架,展示了模型中符合中国经济实情的重要机制,以及近30年来DRCCGE模型在省、地区、国家、全球不同层面研究中的数十个典型应用案例。除此之外,李老师还系统梳理了当前国内主要CGE团队、研究领域及学术成果,扩宽了学员们的领域视野。
李善同研究员主旨报告
第三天上午(8月9号),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滕飞教授为大家作了《温室气体社会成本研究进展与展望》专题讲座,介绍了碳社会成本(SCC)相关的基础理论及政策应用。滕教授接着比较了三个主流IAM模型对SCC估计结果的异同之处,并解析了其中原因。最后,滕教授总结道:“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但其中有些模型是有用的”。模型中的数字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对结果产生机制的解释,模型的关键作用在于能提出可证伪的假设和观点,而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多个跨学科的系统,并捋清系统间的交互影响。
滕飞教授主旨报告
当天下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姜克隽研究员为大家介绍《多重目标下中国和全球能源和经济转型路径》。姜老师介绍了中国能源环境综合评估模型(IPAC)的框架,分析了钢铁、水泥、钢材、发电、居民、建筑、化工等重点行业未来低碳发展路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关键技术和政策等,展示了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对经济产业布局的决定作用,揭示了“碳中和不再是温室气体减排事务,而是技术和经济竞争”。姜老师指出,modeler和modeling比model更重要,大家需要深度理解模型背后机理及其适用范围,针对不同问题使用合适的模型。
姜克隽研究员主旨报告
模型培训
除高水平IAM模型学者的前沿学术报告以外,研讨会另一重要学习模块是模型培训。全体学员按学习意愿分为一般均衡(CGE)和技术优化(TEC)两个平行小组。第二天上午,北京大学能源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室(LEEEP)讲师团队给两组学员分别介绍了自上而下CGE模型和自下而上TEC模型的数理基础、建模技术、政策冲击传导机制等基础理论。下午,讲师们为全体学员讲解了主要建模软件GAMS的基本语法及操作,同时,指导学员们熟悉IMED线上模型平台,为下一步运用成熟模型开展政策分析做好准备。
第三天,在初步掌握CGE和TEC的理论知识和编程工具之后,学员们以案例为导向,分组进一步深入学习两类模型。CGE小组的学员们在讲师团队的讲解下,理论与代码双管齐下,学习了CGE基础模型——牛奶巧克力模型,了解了CGE经济模型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进一步学习了中国31省和粤港澳大湾区的CGE模型应用案例。TEC小组的学员们则主要聚焦于钢铁、交通、电力、居民四个减污降碳重点行业,了解不同行业各具特点的技术链以及如何在模型中定量刻画,理解单个部门以及多部门-能源生产消费耦合下的碳中和路径分析,为之后的小组作业打下了模型应用基础。
讲师团队讲授模型培训
分组练习与结营汇报
在熟悉了CGE和TEC模型理论知识和线上模型操作之后,学员们利用IMED线上模型分组对自己感兴趣的地区、行业、政策进行了分析并作了汇报展示。最终,“非正式毛豆乐”组和“摇摇车”组脱颖而出,分别被评为CGE组和TEC组中的优秀组。“非正式毛豆乐”组着眼于《碳中和路径下河北省脱碳减污协同效应研究》,在基于能力最大化的碳配额分配原则下,研究了不同温升情景下河北省分行业的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效果。“摇摇车”组以《基于IMED|TEC模型的四川省电力部门能源结构研究》为题,设计了八个情景,提出了四川省未来减排工作重心不应该是CCS的部署,而是电力系统结构优化的观点。
分组讨论与讲师答疑
结营汇报
最后,戴瀚程研究员感谢大家对研讨会的信任与支持,希望大家通过本次研讨会的学习,对综合评估模型的理论和应用有了初步了解,也期待本次尝试能够成为模型学习和后续合作的开始。此外,作为综合评估模型培训的初次尝试,希望大家在包涵不完善之处的基础上反馈改进意见,共同将这一活动打造成学界高质量的公共品。同时,很多报名的优秀同学未能参加,未来研讨会将在会场容量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名额,希望有志于模型学习的同学持续关注。当然,短短一周的时间无法让大家完全掌握模型理论或具有独立建模能力,需要大家在今后的研究中久久为功,早日成为优秀的modeler。
戴瀚程研究员做总结发言
营后感言
CGE优胜小组代表、来自东北大学的博士生王尧说,CGE模型作为综合评估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金属物质流作有力补充,包括对未来情景预测的比较和社会经济影响的评估。他希望在今后的博士研究中深入学习并运用中国本土化的模型,掌握模型的底层逻辑,将自己的研究与CGE模型有效衔接。此外,王同学也被本次研讨会邀请到的专家学者的风范所折服,希望自己能够扎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像他们一样对关键数据和模型结果做到信手拈来。
TEC优胜小组代表、来自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的博士生严妍表示,通过本次研讨会,她解开了之前对能源技术优化模型的困惑,发现了TEC模型与自己关于重点行业减排研究的衔接点,并希望以后继续了解CGE和TEC两类模型的耦合。除此之外,还为本次研讨会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例如希望从零开始介绍TEC模型的具体搭建过程、主旨报告层面增加对经济学基础较弱同学的考虑、增加培训内容与小组作业的关联性和技术性交流等。
结语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大家在燕园5天的学习生活很快迎来了尾声。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够激发大家对综合评估模型的兴趣,迈出模型学习的第一步,并将自身研究与模型应用有机结合,成为宏观视野开阔、理论基础扎实、模型运用熟练的优秀modeler,为各行业各地区的双碳事业作出贡献。
研讨会学员聚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