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系列沙龙第一期COP29与全球气候治理展望成功举办
2024年11月21日,以“COP29与全球气候治理展望”为主题的第一期碳中和沙龙在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功举办。
首期碳中和沙龙聚焦正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特别邀请了刚从巴库赶到北京的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指导委员会外方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先生,与同期从巴库回到北京的北大碳院副院长张海滨、气候未来全球创新实验室主任王彬彬围绕COP29最新进展及全球气候治理新形势进行分享和交流。
埃里克·索尔海姆发言现场
索尔海姆先生围绕全球气候治理现状和趋势进行分享。他指出,今年谈判的焦点是资金问题,全球气候谈判进程因受到各国国内实际情况的制约有时不尽如人意,除了关注谈判,还应关注具体的行动进程。在行动进程中有国家主体的表现,还有不同的行为体在推动,如中美诸多企业正在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开展行动。
埃里克·索尔海姆作主旨发言
索尔海姆先生鼓励各方不要把气候变化仅看成是挑战和风险,更应看到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型创造出的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他强调,中国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等行业在绿色发展背景下实现弯道超车,极大降低了新能源使用成本,加速推进全球能源转型进程。最后他还强调气候变化议程和行动需要以人为本,任何国家不能独善其身、需考虑不同人群,特别是脆弱地区和人群的生产生活需求。
张海滨主旨发言现场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张海滨分享了刚在COP29发布的《数据智能驱动下的全球气候治理主题分析》报告。该报告成果由张海滨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北京大学(青岛)计算社会科学研究院王腾蛟教授、陈薇副研究员团队联合研发完成。采用“主动感知的数据智能技术”,基于联合国系统、世界百强智库、世界50强跨国公司、世界25家顶级气候变化研究机构、世界50家著名气候基金会在过去10年发布的科学研究与政策报告以及相关新闻近25000篇所提供的数据,对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以来全球气候治理的热点主题发现、智能研判、趋势预测及政策含义进行了系统分析。
张海滨作主旨发言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王彬彬结合其跟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15年的观察和心得,以气候未来全球创新实验室为例,分享对全球气候治理创新探索之路的思考。
王彬彬主旨发言现场
王彬彬指出,今天的人类被地缘战争、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内在焦虑等多重挑战包围,全球范围内关于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反思风起云涌。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成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延续要作出的必然选择。
王彬彬介绍:“碳中和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先立后破的目标,任何国家、任何行业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分享和借鉴。既然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以依赖,碳中和未来就需要我们共同创造,推陈出新,找到新势能,开拓新议程,研发新的行动点,设计新故事,气候未来全球创新实验室的构想由此而生。”
王彬彬强调:“气候未来全球创新实验室计划在内在与外在、当下与未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搭建一个思想、研究、行动三位一体的“联合空间站”,携手全球伙伴,一起探索通往碳中和未来的新航道,在交流互鉴中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原创力量。”
埃里克·索尔海姆先生点评环节
索尔海姆先生高度肯定两位专家的工作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示范意义,他强调中国是全球气候治理未来的引擎,在当今世界格局和气候治理进程中,中国可以发挥更多原创领导力,主动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创新思路和转型经验。他指出目前西方国际政府和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非常有限,建议中国欢迎更多外国学者、学生和同行来华访问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共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
三位主旨发言专家会后合影
来自能源基金会、中国社科院、环境资助者网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CGTN、中国青年报、中国外文局、中国林业大学等多家单位代表与北大师生共同参加本次碳中和沙龙活动。
“碳中和沙龙”第一期发言专家及参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