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召开2024年工作总结暨未来发展座谈会

2024年12月20日,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召开了2024年工作总结暨未来发展座谈会。碳中和研究院领导和教职工团队与陶澍院士等来自北京大学不同院系的40余名碳中和研究院双聘教师出席了会议。座谈会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双聘教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建主持。

座谈会现场

彭建主持座谈会

首先,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博雅特聘教授张海滨向与会嘉宾汇报了2024年度碳中和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工作进展和未来年度工作计划。他表示,今年碳中和研究院的老师们在碳院跨学科平台上积极协作,有组织地开展了大量高水平交叉性研究,取得了瞩目的学术成果,赢得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认可与充分肯定。他对双聘教师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期待大家在碳院平台上继续深化合作,共同实现建设国际一流智库、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雄心壮志。

张海滨作2024年工作汇报

接着,座谈会进入前沿成果分享环节,由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歆主持。9位碳院教师代表围绕碳院三大战略方向,即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和政策与治理,分享了他们最新的科研进展和学术成果。

李歆主持成果分享环节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俏作题为“关于碳经济研究的几点思考”的报告,深入探讨了减碳与经济平衡发展的研究路径;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雅特聘教授郭少军以“光电氢催化转化:原理、材料与应用探索”为题,展示了氢能转化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助理教授王旭辉汇报了碳中和研究院“温室气体收支核算”的年度工作进展和研究成果;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偶阳介绍了GCAM-China模型的最新研究动态;北京大学(青岛)计算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博雅特聘教授王腾蛟分享了“基于生态过程的人工智能碳汇预测研究”,展示了生态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的创新应用成果。

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张信荣聚焦“跨季节储热”的研究与应用,深入阐述了这一技术的潜力与实践;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副教授解伟以“碳经济及气候韧性农业管理“为题,梳理了碳经济领域的重要前沿问题框架,并分析了农业领域气候风险与转型风险的权衡;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博雅特聘教授张海滨以“数据智能驱动的全球气候治理主题分析”为题,分享了大数据分析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应用成果。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王彬彬作“中国公众气候意识研究”报告,揭示了中国公民对碳中和目标的认知度、支持度和信心度现状,并分享了气候未来全球创新实验室2025年的工作计划。

9位碳院教师代表作学术报告

随后,在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的主持下,与会嘉宾围绕碳中和研究院的未来发展战略展开深入探讨。大家畅所欲言,就明确研究方向、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研究成果落地、探索产业合作模式、提升政策咨询能力等方面给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杨雷主持自由讨论环节

陶澍院士发言

与会嘉宾热烈讨论

最后,北京大学副校长、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朴世龙院士作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碳中和研究院2024年取得的成绩,并强调碳中和研究院应更加充分地发挥交叉平台优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培养能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助力的跨学科高端人才。他还鼓励老师们积极投身碳中和领域的前沿交叉性研究,进一步提升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北大的智慧与力量。

朴世龙作总结发言

部分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