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届碳中和综合评估模型研讨会顺利开幕
2023年8月7日,第一届碳中和综合评估模型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顺利召开。来自国内外30余所知名高校的近50位本硕博学生和青年学者受邀来到燕园,进行为期5天的培训交流。
本研讨会由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协办,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能源基金会支持。研讨会将底层知识理论、建模技术方法、在线模型应用、专家前沿报告等多个模块穿插结合,旨在为学员提供成体系的能源-环境-经济领域综合评估模型培训,促进不同背景跨学科交流,激发对低碳政策的创新思考,从而为我国双碳事业培养“宏观视野开阔、基础理论过硬、模型运用有感”的综合性人才。
研讨会开幕合影
开幕仪式
上午的开幕仪式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系主任戴瀚程研究员主持。研讨会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张海滨副院长致辞,张教授指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对于我国的历史性意义及其所带来的系统性变革。为服务科学决策,综合评估模型需要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进而系统地推动各行业战略协同。北京大学有着基础学科扎实、政策与技术研究深入、人文社科底蕴深厚、战略视野国际化的综合优势,面对综合评估模型开发的艰巨任务,有实力也有意愿来培养知晓模型底层逻辑、具有模型开发完善能力的人才,为我国双碳政策制定贡献力量。
张海滨副院长致辞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永院长在致辞中指出,我国当前需要扎实的基础研究来支持科学决策,而模型所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模型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模型是万万不能的”。作为青年学者,大家应当明确模型要干什么,能干什么,选择合适的分辨率。同时,也要了解模型的底层逻辑,尤其是对于复杂模型,应当明白模型的假设和边界,从而能够判断模型所得结果的合理性。此外,还要扎根于模型开发完善的基础工作,增强对数据的把握,产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刘永院长致辞
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刘欣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双碳战略能够帮助我国破除资源约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亟需系统治理、主动作为。当前需要厘清碳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多部门、多区域、多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使双碳行动创造出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进而推动我国乃至全球的繁荣发展和气候安全。学术界,尤其是青年学者需要具有战略思维、明确挑战和机遇、强化技术基础、打造中国原创的本土化模型。同时,刘欣主任还鼓励大家深度分析感兴趣的行业领域,从而利用模型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刘欣主任致辞
主旨报告
开幕致辞之后,戴瀚程研究员为学员作了以《气候环境政策复杂系统建模与多维影响评估》为题的主旨报告。戴老师点明了碳中和的紧迫性,阐述了减污降碳行动的多维影响及其“牵一发动全身”的显著特征,说明了跨学科大规模复杂模型开发的必要性。此外,他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模型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并结合过去十几年建模的亲身经验,以IMED模型为案例,总结了环境-经济多要素复杂系统建模的挑战与难点,展示了模型在水-能-粮食-环境多要素协同治理方面的相关研究前沿,为学员们本周研讨学习和未来研究提供了方向。
戴瀚程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前沿研究报告
· 多系统动态下的能源系统综合评估 偶阳 博士
午餐后,来自美国国家西北太平洋实验室的地球科学家偶阳博士给大家作了题为《多系统动态下的能源系统综合评估》的研究报告。偶阳博士深度参与了国际领先模型GCAM及其美国模块GCAM-USA与中国模块GCAM-China的研发。他系统地介绍了GCAM模型各个部门的模型细节,在政府及国际报告、咨询、学术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及情景设计,以及全球宏观视角下的多类政策的组合结果和分析展望。除此之外,偶阳博士还列出了综合评估模型未来的研究方向及挑战,强调了对空间时间尺度、不确定性、运算效率、可信度验证等方面把控的重要性。学员们对报告积极回应,提出了自己在应用GCAM模型时的疑问并和偶博士进行讨论。
偶阳博士作报告
· 模型应用前沿研究介绍
之后,北京大学能源环境政策与经济研究室(LEEEP)博士研究生潘羽杰、马腾同学分别作了以《碳中和助力中国工业节水目标》、《水泥行业碳中和路径及其影响》为题的模型应用前沿研究汇报,向学员们展示了如何使用多区域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能源系统优化模型对重点区域、重点部门的减污降碳路径进行动态评估和选择,支撑因地、因行业制宜的最优政策制定。
潘羽杰博士研究生作报告
马腾博士研究生作报告
分组互动&欢迎冷餐会
在一天获益匪浅的学术报告之后,研讨会学员们组建了自己的学习小组并进行了破冰互动。随后大家在学院下沉广场举行了冷餐会,第一天就此圆满结束,期待后面几天大家能在燕园学有所成,收获知识和友谊,为我国的双碳事业贡献力量。
冷餐会合影
研讨会学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