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 《气候行动与性别平等协同中国案例》发布
气候行动与性别平等是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两大目标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2025年是《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同时也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三十周年。
今年3月,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气候未来全球创新实验室(C Force)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民促会)共同组织“气候与性别协同治理策略研讨会”,邀请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探讨政策与行动的机遇与挑战,交流各自的工作计划,探索合作契机。通过交流发现,气候与性别两大议题协同缺少相关研究、数据和案例等基础支持。
鉴于此,C Force与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民促会等众多伙伴合作开展相关工作,并于近日发布阶段性成果——《气候行动与性别平等协同中国案例》报告中文版。
2025年8月28日,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气候未来全球创新实验室 (C Force)在“气候行动中的性别包容”主题研讨会期间发布报告《气候行动与性别平等协同中国案例》。
报告发布现场
案例报告选取不同利益相关方发起的24个重点行动案例,其中5个来自政府部门推选,5个由国际组织发起,2个科研类案例,3个企业案例,9个社会组织案例。考虑到案例特点不同,报告按照背景、目标、促进性别与气候协同的策略和行动、成果及影响等多维度整理资料,并突出女性个体通过参与项目收获的成长与蜕变。
C Force发起人、报告主编王彬彬指出:“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推进气候与性别协同治理,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村庄,从高原到盆地,从山林到河道,从餐桌日常到数字能源,从榜样力量到赋能伙伴,切实帮助到了万千中国女性,让性别平等落到气候行动实处。”
· 政府部门案例
在政府部门牵头或推选的案例中,“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案例1)中的姑娘们靠人拉肩扛,推平了座座沙丘,治理了万亩荒漠;入选了陕西省优秀社会案例的“乐修匠‘以修代购’助力社区降碳创新示范项目”(案例2)已经培训了20名女性维修工,用实际行动打破了性别偏见;全国妇联组织的“绿色家庭”和“美丽庭院”评选(案例3)为女性参与和引领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地方妇联组织的“安吉河嫂护溪行动”和阿坝州“阿妈啦”黄河巾帼志愿巡河护河队(案例4)、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的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青阳沟管护站的女护林员案例(案例5),展示了女性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巨大潜能。
案例 1 生态环境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案例
案例 2 陕西省政府推选的优秀社会案例 ——“乐修匠”赋能维修女工应对气候变化项目
案例 3 全国妇联“从绿色家庭到美丽庭院”—— 妇女绿色先锋行动
案例 4 地方妇联巾帼志愿巡河护河生态文明实践
案例 5 巾帼护青山 —— 广西猫儿山与青海祁连山女护林员案例
· 国际组织案例
《北京宣言》第89条明确定义:“性别主流化指在所有政策领域和层级评估性别影响,使男女平等成为所有决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性别主流化成为联合国和众多国际组织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报告选取了联合国妇女署的青海农村妇女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赋权项目(案例6)和“女性主导的农村社区可再生能源转型与治理”项目(案例7),展示出促进农村妇女参与和领导绿色转型的创新务实行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她X数字未来”创造营项目通过数字赋能乡村女孩,提升其对科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案例8)。亚洲开发银行在推动城市水务韧性基础设施中强调女性作为领导者和创新者的权力,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女性更多参与决策和发展技能(案例9)。国际计划开发“性别变革标记”工具,对项目进行全周期的性别评估,以确保青年女性的需求、风险认知和能动性在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优先考虑(案例10)。
案例 6 联合国妇女署“青海省农村妇女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赋权”项目
案例 7 联合国妇女署“女性主导的农村社区可再生能源转型与治理”项目
案例 8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她×数字未来”创造营项目
案例 9 亚洲开发银行“推动变革的‘她力量’:以海绵城市建设助力韧性提升”项目
· 科研类案例
来自科技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约45.8%,近年来,女性科学家在环境与气候领域展现出日益突出的科研影响力。入选案例报告的有在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劳动模范中涌现出的气候领域的典型人物,展现出女性科学家在气候行动中不可小觑的力量(案例11);福建省在全国首创“碳汇+女科技特派员联盟”,以社会组织为平台将女性科技工作者组织起来,结对服务碳汇农林基地(案例12)。
案例 11 女科学家气候科研的逐绿之路
案例 12 福建省“碳汇+女科技特派员联盟”绿色赋能项目
· 企业案例
在中国的气候变化领域,无论是女性就业者还是创业者,比例都在不断攀升。入选此次案例报告的有新能源行业的女性创业者王春光,她正在带领团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能效和碳排管理解决方案(案例13),助力女性创新创业的平台旭柔计划以创新节能技术改善社区夏季生活质量(案例14),还有四川成都蒲江县铁牛村新老村民共创的 “铁牛妈妈的餐厅”探索实践低碳可持续生产生活(案例15)。
案例 13 能源科技舞台上的女企业家
案例 14 旭柔计划“荫凉益夏”公益项目
案例 15 四川成都“铁牛妈妈的餐厅”
· 社会组织案例
在气候与性别协同方面,报告收集到的民间公益慈善机构及社会组织发起的案例数量多于其他类别,这反映出在中国,气候与性别协同治理具备自下而上的扎实基础。编写组共选取了9个案例,其中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幸福光伏电站”项目(案例16)和“母亲水窖”项目(案例17)、友成基金会“香橙妈妈”项目(案例18)侧重于民间公益组织和企业、政府合力推动妇女、气候和经济赋能的协同策略和行动;民促会的民间组织培训项目(案例19)、自然之友“玲珑计划”(案例20)侧重于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发掘和赋能组织或个人,支持气候与性别的政策倡导,提升中国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和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此外,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女性环保人”项目(案例21)、瑞丽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妇女主导气候实践项目(案例22)、和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的“妇女影像小组”项目(案例23)、玲珑计划之“云南省农村女性小农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赋权”项目(案例24)从更加微观和实地的视角,生动展示如何利用原住民智慧、长期陪伴和赋能当地女性以提升其潜力和领导力。这些机构结合自己的特色从不同角度在赋能女性,从性别视角为气候行动提供了新思路。
案例 16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幸福光伏电站”项目
案例 17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水窖”助力生态发展案例
案例 18 友成基金会“香橙妈妈”乡村女性绿色赋能启航计划
案例 19 中国民促会“促进气候与性别领域社会组织发展”项目
案例 20 自然之友“玲珑计划”项目
案例 21 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三江源女性环保人”项目
案例 22 瑞丽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中缅边境少数民族妇女适应气候变化”项目
案例 23 乡村之眼 影像助力红河县切龙中寨哈尼村寨应对气候变化实践案例
案例 24 玲珑计划“云南省农村女性小农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赋权”项目
报告发布的圆桌讨论环节,来自南昌青赣环境交流中心总干事刘丹(案例19)、陕西绿色原点环保宣教中心主任杨雄(案例2)、国际计划(美国)陕西代表处性别与融合项目经理薛青(案例10)与民促会项目总监吕斐(案例19)参与讨论,分享了推进性别与气候协同带来的成效及面对的挑战。王彬彬强调,女性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潜力巨大,有待进一步挖掘,需全社会系统性支持。
圆桌讨论现场
参会嘉宾对案例报告高度认可,陕西绿色原点环保宣教中心主任杨雄反馈:“我们经常忙于低头工作,案例报告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让我们的工作可以被看到。” 参会者普遍反馈,案例报告帮助大家了解来自不同伙伴的行动实践,有助于快速学习和拓宽视野。
“气候行动中的性别包容”主题研讨会由中国民促会、陕西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苏州工业园区绿色江南环境公众关注中心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家单位代表参会。
参会嘉宾现场交流及讨论
扫描图中二维码下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