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温室气体源汇核算科学论坛成功举办
2025年4月28日,第一届温室气体源汇核算科学论坛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科学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旨在讨论温室气体源汇通量核算方法的进展,探讨其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朴世龙院士,基金委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郭正堂院士,国家气候中心巢清尘主任,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刘杨副司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陶澍院士,以及来自十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四十余名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张海滨教授主持。
张海滨主持开幕式
首先,朴世龙院士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表示,准确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国家制定减排计划的基础,涉及多个排放源,需要多种科学数据和方法。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需要,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在过去两年里,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湖大学、香港大学、山东大学、河海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科院青藏所、中科院大气所、中科院湖泊所等15个研究院所联合攻关,围绕着中国全部门三种温室气体源汇核算,发展和改进了多种模型方法,从科学层面独立评估并印证了中国在过去20多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的成就,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4月发表在《NationalScienceReview》杂志专刊上。
朴世龙院士作主办方致辞
郭正堂院士、巢清尘主任、刘杨副司长、陶澍院士分别致辞。郭正堂院士充分肯定了开展温室气体核算的重要性,特别指出要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源汇的评估工作,并建议通过研发新方法和新技术来降低核算的不确定性,为国家制定碳中和政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巢清尘主任介绍了IPCC第七次评估报告的最新进展,并建议在后续核算工作中充分发挥大气反演等新方法的优势,增强核算结果的可验证性。刘杨副司长回顾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介绍了中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最新进展,并期待科研院所立足国家需求,重点解决核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创新核算方法、夯实数据基础,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陶澍院士介绍了全球多源高分辨温室气体及大气污染排放清单的编制进展,特别强调在温室气体核算中要加强非CO2温室气体源汇的核算工作。
郭正堂院士致辞
巢清尘主任致辞
刘杨副司长致辞
陶澍院士致辞
随后,论坛进入“中国温室气体源汇核算方法和数据”报告环节,该环节由《中国科学》杂志社编辑刘素贞女士主持。北京大学袁文平教授、清华大学滕飞教授、南京大学居为民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所李婷婷研究员、北京大学深研院洪松柏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楼紫阳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所田向军研究员、北京大学王腾蛟教授依次围绕不同部门温室气体源汇通量核算方法和结果,介绍了发表于《NationalScienceReview》专刊上的三种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方法和主要结果。报告结束后,郭正堂院士、陶澍院士、巢清尘主任和刘杨副司长对上述报告进行了点评。
刘素贞主持“中国温室气体源汇核算方法和数据”报告环节
专题报告
自由发言环节,在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双聘教师、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王旭辉的主持下,参会者结合各自的研究视角,提出了推进温室气体源汇核算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具体方案和建议。最终,论坛在专家学者们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自由发言
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