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其时,大有可为——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委托苏伟代为宣读书面致辞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首先,热烈祝贺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今天隆重举行的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仪式暨碳中和论坛是一次盛会!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应运而生,恰逢其时,从国际上看,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广泛而深重,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的挑战。今年达沃斯论坛上发布的全球十大风险当中,有四个风险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如果各国不采取更为积极的气候行动,开展更为有效的国际合作。这些风险将引发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和地缘政治对抗。
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尽管有曲折,有波折,有起伏,但仍在不断向前推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已成大势,不可逆转。自2018年《巴黎协定》生效以来,迄今已有194个缔约方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贡献。覆盖98%的世界人口和GDP,95%的全球排放,其中还有66个缔约方提交了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
从国内来看,自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各项推动落实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稳妥推进碳中和碳达峰,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国要用30年左右的时间由碳达峰达到碳中和,需要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如何处理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如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整体推进“双碳”战略部署的真正落地,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在上述大背景下,北京大学始终走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前列,决定成立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将其作为北大四大交叉学科平台之一。打造北大“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重点,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中国提供北大智慧,贡献北大力量。
正如百年前鲁迅在《我观北大》一文中所讲到的,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在当下就是要坚持守正创新,让我们国家走上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奔向繁荣富强。
北大碳中和研究院的成立,充分体现了北京大学积极面向国际战略需求的责任担当,和致力于守护美丽地球家园的世界情怀。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我对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的发展壮大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借此机会对碳中和研究院未来建设提几点希望和建议:
第一,要突出特色。国内不少高校和研究机构都设立了碳中和研究院或者研究中心,要避免同质化发展。北大是国内顶尖的综合性大学,国际交流广泛,要中分发挥北大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把碳中和研究院办出北大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北大特征。
第二,要突出重点。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面非常广。如果一个研究机构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效果往往不佳。北大碳中和研究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聚焦关键领域集中发力,实现突破。我建议北大碳中和研究院要更多聚焦“双碳”基础科学、关键技术、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重点研究我国和全球如何加快绿色转型,加强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争取多出创新性的成果。
第三,要突出合作。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共同挑战,没有谁能够置身事外,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才是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正确选择。北京大学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得天独厚有传统,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要坚持开放办院,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紧紧围绕全球气候治理和低碳转型国际合作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智库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这是北大碳中和研究院发展能够行稳至远的关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我是环保战线上的一名老兵,自1993年担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起的30年来,亲身经历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在中国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2007年以来我参加了十五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见证了全球气候治理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我坚信,全社会都将参与到绿色低碳的变革和创新中来。而高校在这其中又发挥着思想引领,技术创新、政策保障、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
我同样坚信在北大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北大碳中和研究院一定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守护美好地球家园的宏伟事业中大有作为,再次热烈祝贺北京碳中和研究院成立。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